父母过度教养 孩子自信不足

时间:2024-11-16 16:06:13 编辑:

导读 过度教养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了家庭教育政府主导的原则和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家长参与、学校组织、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。

过度教养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了家庭教育政府主导的原则和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家长参与、学校组织、社会支持”的工作格局。2015年10月31日,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,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5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中山举办,中外教育专家围绕“教育始于家庭”的主题,研讨家庭、家教、家风建设,达成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“起跑线”的共识。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提出了后喻文化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新课题:父母向孩子学习、与孩子一起成长。论坛以丰富的视角、详实的调查数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,再次引发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思考。

父母过度教养 孩子自信不足

大量研究证实,早期缺乏教养(被父母打骂、缺乏营养、被父母忽视)对孩子成长发展不利。然而,今天的很多父母可能走到了另一种极端,即过度教养——为了使孩子在学业、人际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功,向孩子提供过度的、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关怀和帮助。

过度教养这个词来源于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。据说麦克阿瑟进西点军校时,他妈妈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,每天用望远镜监视儿子有没有好好学习。2009年美国《时代》杂志以过度教养作为封面进行报导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
过度教养分为“直升机教养”和“割草机教养”两种典型形式。“直升机”父母时刻在孩子头顶上盘旋,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,孩子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,他们立马出手相助;“割草机”父母随时跑在孩子前面,像清除杂草一样提前帮孩子扫清前进道路上可能面临的所有障碍。

父母过度教养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,对孩子、家长和老师都造成了多方面的伤害。

大量研究发现,过度教养对孩子的学业成就、社会适应、抗挫折的能力、自信心、社会责任感及生活技能都会产生不利影响。过度教养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,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。过度教养会影响孩子对自己、对生活的掌控能力,让孩子产生无力感,导致很多负面情绪。过度教养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,对父母自身也会产生不利影响。比如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孩子身上,自己也会感觉到倦怠、压力、自责等情绪困扰。另一方面,过度教养也会对学校日常管理造成干扰,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效果。

过度教养的具体表现,最明显的就是回应和要求的极度不平衡。

日常生活中,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、过分保护、轻易满足、特殊礼遇等,都是过度教养的表现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包含“回应”和“要求”,过度教养就是父母在“回应”和“要求”上的过度表现或不恰当组合。最典型的就是“高回应”,比如当孩子外出时,父母不放心,总是一个又一个地打电话。还有“低要求”,比如有的父母不让17岁的儿子独自乘车上学,担心不安全。还有一种是“高要求”加“低要求”的组合,即理论上对孩子要求很高,给孩子过高的期望,却又不教孩子独立做事的方法,不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。

其实,每个孩子都是在犯错误中成长的,家长不能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。父母要走出过度教养的误区,就要学会放手,信任孩子,用平常心对待孩子,学会分离和相互理解。

一项中美两国跨文化的研究发现,中国父母更倾向于过度控制孩子,更容易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成绩单和面子。父母单方面地认为自己有权决定孩子的一切,应该知道孩子的一切,其实是不合理的。为避免过度教养,父母一定要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,不能将孩子的人生视作自己人生的延续。

应该说,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,但很多父母不信任孩子。“直升机”父母对孩子的什么事情都要掌控,对孩子设置了很多“不许”“不准”等规则,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不信任。父母要相信孩子有应对困难、风险的能力,人类代代相传,每代孩子都有应对自身困难的能力。

很多父母给予孩子特殊礼遇,总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孩子多加关注。家校合作中很多老师反映,不少家长总对老师强调“我的孩子很特殊,所以应该怎样”。每个孩子确实都有自己的个性,但我们更要相信孩子发展的共性,相信孩子的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特点,不要过度夸大孩子的特殊性。

还有的父母总感觉不到孩子的成长,永远认为孩子应该在自己的保护伞下。亲子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特别的关系,是唯一以“分离”为目的的关系。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或距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,最初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,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,总有一天孩子会成长为独立的个体。然而有些父母并没有伴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,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,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。我们要学会守望孩子的成长,让孩子在应该离开父母的时候,有能力离开父母。

中国的家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育儿焦虑,有那么多不合理的信念?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越来越不会做父母呢?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读懂孩子,没有读懂孩子成长的规律。当我们读懂孩子在思维、人格等方面的发展特点,就知道学前阶段要注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,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孩子的成功感和勤奋感,青春期阶段重点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。

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成长,智慧的父母会用自己心灵的不断成长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,就像一首小诗里写的那样: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/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……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/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。(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、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)

标签: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© 2008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.乐拇指 版权所有

网站地图 | 百度地图| 360地图 | 今日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