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小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睡仙功姿势,睡仙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辟谷不食饭,而食气,其方法是面南背北或面东背西盘膝而坐,二目轻闭,双手握固,自然垂放于胯骨两侧,静心排虑,徐徐调息……待息调平稳之后,口腔鼓气令满,然后徐徐咽之,腹部也随之凸起,并用意念观想所咽之气流入五脏六腑,从手心脚心和三关九窍(这里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;眼耳鼻口七阳窍及大便小便两阴窍)流出(图7)。
2、如此,口腔鼓气、吞咽、努腹(腹部凸起),以令腹丹田充满为度。
3、练功时间的长短可自行掌握。
4、收功动作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滋生的津液数遍(古称“赤龙搅海”),然后分三次咽下腹丹田。
5、叩齿36次,再将双手掌搓热,揩拭面颊部九遍。
6、两手卡腰(拇指在前,四指在后),以四指搓摩两肾俞穴,遍数不限。
7、动作做完后即可起身收功。
8、 (1)在胎息初成阶段即可配合修炼。
9、练功时间依然掌握在夜晚2时至午前11时之间,且可随时抽空习练。
10、切勿采用卧式修炼。
11、卧式使气难下,有损于心肺。
12、(2)鼓、咽、努要与意念观想协调相应。
13、鼓咽之时不能张口,以免生气人腹而造成肚痛腹泻。
14、鼓咽时的鼻息出入要任其自然,不必强制。
15、(3)修炼要诀重在“神安志定”。
16、特别是在咽气时,应徐徐咽之,不能过急,而且勿令口中有声。
17、急咽易使下部气秘,心胸部位气结不散,不仅易患脱肛之症,也容易引起胸肋气窜疼痛。
18、须慎之!(4)如练功初期产生噫气(pP内气上涌?现象,即鼓而再咽之,切莫让内气从口走失。
19、如果感觉下部 (主要是肛门)有较强烈的泄气现象,不必理睬,但泄不妨。
20、(5)修炼过程中,腹部常有“雷鸣电激”之声,此是内气流润百关,陶炼阴气之景象,为较佳功态,切莫惊慌失措,心生疑惧。
21、(6)正式辟谷的最佳期,应选择在胎息功成,自觉厌恶饮食物之后。
22、辟谷的初期若感到饥饿,可努咽三五次,并以意调之。
23、以后无论鼓咽多少,应常以腹满为度。
24、 古人认为,世人均以五谷为肥肤之具,但不知为坏身之本。
25、《道枢·中黄篇》云:“咸味辛酸五脏病,津味入牙昏心镜”。
26、《黄庭经》也指出:“百谷之实土地精,五味外美邪魔腥,臭乱神明胎气零,哪从返老却还婴”。
27、故此,古人为了达到辟谷(绝谷)之目的,常将其与食气 (服气)结合起来进行修炼,形成了传统仙学中重要的修持手段之一(有关辟谷的专题论述,请详见《灵光法仙术》)。
28、古传的各种服气方法很多,如五行食气法、十二时辰食报法、服日月精气法、服六戊法等等,而经常采用的则是“取六阳时法”。
29、我们这里所介绍的“绝谷食气法”,是秘传的“服内元气法”。
30、古传服气法虽然颇多,终不如此法之神妙。
31、在古汉语中,“元”通“原”,本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及阴阳二气混沌未分时的实体,即“元气”。
32、古人认为,天地人本同一元气,分而成为三体。
33、这种产生于汉代的古典元气说,使其形成了“万物之生皆禀元气”的宇宙生成论。
34、从传统修炼学的角度讲,元气也被称作“炁”。
35、即运化为万物的原始祖气,亦称先天气。
36、《难经》云:“气者,人之根本也。
37、根绝则茎叶枯矣”。
38、《抱朴子内篇·至理》也说:“夫人在气中,气在人中,白天地至于万物,无不生气以生者也”。
39、既然人是由炁的运化而成形的,如果将“炁”运用到绝谷治病,延年益寿中去,其效验是不必怀疑的了。
40、故此,养生之至要就在于“宝(通“保”)精行气”。
41、从人体的生理结构来看,这种先天的原始祖气静伏于会阴穴稍上部位的命门之中。
42、此气与人体的呼吸系统相沟通,使命门具有纳气功能。
43、所以,命门处的元气能量,时常会从口鼻呼出耗散(详见《元始丹坤亚方术》)。
44、“服内元气法”的实质,就是尽量不让这种先天的原始生命能量流失,通过鼓、咽、努等修炼方法,使之回归于生命能量的储存库——腹丹田,以此作为辟谷的物质基础。
45、《云笈七签》卷五八,对服食元气的功理讲得非常透彻:“夫人身中之元气,常从口鼻而出。
46、今制之,令不出,便满丹田。
47、丹田满即不饥渴,不饥渴盖神人矣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