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九九艳阳天》歌曲的原唱:禹鼎,潘文林,呼延生,孙佩华
填词:胡石言,黄宗江
谱曲:高如星
《九九艳阳天》的原版歌词,共分四段,但并不是连贯地唱完一整首歌,而是将每一段分别穿插在影片的前段、中间、结尾中:
1、第一段新四军帮田大爷修房子
男声领唱:
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,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
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儿转哪,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
男声合唱:
风车呀风车那个咿呀呀地个唱呀,小哥哥为什么呀不开言
男声领唱:
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,十八岁的哥哥呀想把军来参
风车呀跟着那个东风转哪,哥哥惦记着呀小英莲
男声合唱:
风向呀不定那个车难转哪,决心没有下呀怎么开言
2、第二段田学英在河边收衣服
女声独唱:
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,十八岁的哥哥呀想把军来参
风车呀跟着那个东风转哪,哥哥惦记着呀小英莲
风向呀不定那个车难转哪,决心没有下呀怎么开言
3、第三段小马撑船,李进愁思
男声独唱:
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,十八岁的哥哥呀告诉小英莲
这一去呀翻山又过海呀,这一去三年两载呀不回还
这一去呀枪如林弹如雨呀,这一去革命胜利呀再相见
4、第四段片尾处,李进与田学英再次相见
女声领唱:
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,十八岁的哥哥呀细听我小英莲
哪怕你一去呀千万里呀,哪怕你十年八载呀不回还
女声合唱:
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呀,只要你胸佩红花呀回家转
啊……啊……啊……
扩展资料
1、《九九艳阳天》是1957年电影《柳堡的故事》中的插曲,由胡石言、黄宗江作词,高如星作曲,禹鼎、潘文林、呼延生、孙佩华演唱。
2、创作背景
电影写出了爱情与军规的矛盾,所以遭到了批判,60年代初,政治气候有所回暖,本子就拍成了电影,但在“文革”前夜又遭到批判。
这部电影与《北国江南》一起成了政治气候的风向标,“文革”时,造反派对高如星突击审讯,威逼高如星交代“苏修特务”罪行,交代写《九九艳阳天》靡靡之音的罪恶目的。
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创作中,叙述爱情大多是为了革命理念而服务,超越阶级的爱情很难被表现,爱情这个纯粹的主题一度被革命的激情洪流所放逐。
在中国早先的电影里,爱情与战争的联姻从来做不到平起平坐,多数时候是被挤压,然后回避开,在最后有一个用于安慰的孱弱交代。
这和西方的处理恰恰相反,他们的战争是个挑选的极端环境,要讲的是关于“人”的故事。
或许战争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是一个无法释怀的话题,解放劳苦大众的心思太过刚猛,哪容得儿女情长?不知过了多久,人们渐渐从战争的伤痛中镇定下来,发现还有些柔软的东西值得去拾起。
歌词大量运用了民间的素材和民歌中赋比兴、问答和重复等表现手法,让整首歌曲充满活泼的生命力,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。
歌曲调式为传统的五声调式为主干的六声调式,曲调以级进音型为主,间有小跳,使之旋律优美,节奏明快,柔美悠扬,婉转俏丽,音域跨度不大,采用了典型的江苏民歌小调式的表现手法,恰似劳作休闲时所哼唱的小曲,又如年轻恋人的对唱,极具生命力和生活性。
“九尽桃花开”,天气就暖和了,我国古来民谚有云:“一九二九不出手;三九四九冰上走;五九和六九,河边看杨柳;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;九九艳阳天”“九九"就是从冬至那天算起,一直到惊蛰前后结束,显然这里说的是冬去春来的“九九”。
3、衍生作品
这首革命歌曲后来被很多歌唱艺术家传唱,具体如下:
【#九九艳阳天原唱是谁#】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